2018年上海中考語文作文怎么寫 范文點評分析
更新時間:2022-05-21 11:14:35 中考資訊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2018年上海中考語文作文怎么寫 范文點評分析
2016年6月18日,上海中考大戰(zhàn)正式拉開大幕,9點開考的語文打響第一槍,作文題目也自然牽動著申城所有考生及家長的心。作文題目——《沒想到,真沒想到》一流出,便引起嘩然一片。近幾年來,通過對上海中考和一模二模作文命題的分析,發(fā)現(xiàn)作文出題的趨勢都比較中規(guī)中矩,甚至在考前許多老師甚至學生都能自主猜測命題。但今年的出題者可能故意避開了以往常規(guī)的命題,來了一次出乎意料的“突襲”。
面對這“當頭一棒”許多考生可能感覺無從下手,但大家千萬不要被表象迷惑,仔細分析,其實出題者的思路依舊是萬變不離其宗的。
首先,從審題上講,《沒想到,真沒想到》表示一種出乎意料,兩次強調(diào)“沒想到”加強語氣,說明事件給作者帶來的震撼之大,對成長的影響之深遠。所以歸根到底,出題者的出題宗旨依舊是引導考生關注生活與自身成長。如果考生能理解到這一點,那基本上跑題的可能性較小。如果平時的作文訓練就突出和強化這一點,相信審題上問題不大。
其次,從選材上來講,生活中讓我們出乎意料的事情很多,但哪些素材可能運用到這篇作文中去呢?大部分情況下,我們的作文都是寫人記事,那我們就從這兩個角度去考慮:如果側(cè)重寫人,那么思路順下來可以是“沒想到,真沒想到他(她)是那種人”,用欲揚先抑的手法去寫之前對某人的誤解,然后通過一件特別的事件表現(xiàn)此人身上并未被發(fā)現(xiàn)的閃光之處;如果側(cè)重記事,那么思路可為:“沒想到,真沒想到這件事結果是這樣的”,可以寫由一件普通小事感悟到了不尋常的人生哲理。思路也可以是“沒想到,真沒想到這件事還可以這樣看待或解決”,就可以寫在看待和考慮問題時應多角度,不要受局限。
最后,因為命題側(cè)重于感悟,所以在語言方面,除了之前要求的生動形象具體之外,更加要注重深刻,啟發(fā)性,爭取做到言近旨遠。
對于今年的考生來說,語文已經(jīng)考完,但是對于2017年的考生來說,我們必須通過分析今年的考題吸取經(jīng)驗教訓,通過平時的作文訓練來為中考保駕護航,具體要注意哪些呢?
1.作文是個積累訓練過程,千萬不要想著去猜題或背范文來應對考試,平時踏實的訓練才是王道。
2.中考作文雖然每年的命題不同,或是中規(guī)中矩,或是出乎意料,但是在老師的引導之下明確考綱要求,才能抓住不變的宗旨,應對各種變化。
3.語言是給閱卷老師的直觀印象,語言的生動形象是基本要求,錘煉深刻的語言才能表達深刻的思想,這也需要平時的積累和訓練。
總之,希望各位考生能在作文上有突破,真正做到“得語文者得天下”!
對于今年的考生來說,語文已經(jīng)考完,但是對于2017年的考生來說,我們必須通過分析今年的考題吸取經(jīng)驗教訓,通過平時的作文訓練來為中考保駕護航,具體要注意哪些呢?
1.作文是個積累訓練過程,千萬不要想著去猜題或背范文來應對考試,平時踏實的訓練才是王道。
2.中考作文雖然每年的命題不同,或是中規(guī)中矩,或是出乎意料,但是在老師的引導之下明確考綱要求,才能抓住不變的宗旨,應對各種變化。
3.語言是給閱卷老師的直觀印象,語言的生動形象是基本要求,錘煉深刻的語言才能表達深刻的思想,這也需要平時的積累和訓練。
總之,希望各位考生能在作文上有突破,真正做到“得語文者得天下”!
【2018年上海中考語文作文怎么寫 范文點評分析】相關文章:
2018年上海中考作文應該怎么寫點評解讀,考驗選材角度02-11
案例分析怎么寫03-24
上海中考調(diào)劑志愿怎么錄取04-13
swot分析結論怎么寫06-13
2018年杭州中考語文試題難度點評06-19
法學案例分析怎么寫06-27
杭州2018年中考語文作文點評06-19
語文用英語怎么寫怎么寫02-02
語文的單詞怎么寫英語怎么寫03-01
- 上海中考語文試卷分析
- 安康中考狀元多少分,安康中考最高分是誰狀元名單公布
- 三沙中考錄取分數(shù)線公布 三沙中考各高中學校錄取分數(shù)線查詢時間
- 臨汾中考分數(shù)線查詢,臨汾中考各高中分數(shù)線查詢?nèi)肟诠紩r間
- 中考語文說明文解題公式九大考點!
- 新余市中考成績查詢公布時間及錄取結果查詢方法
- 廣州中考語文作文題目怎么寫審題立意點評分析
- 普洱中考分數(shù)線查詢,普洱中考各高中分數(shù)線查詢?nèi)肟诠紩r間
- 丹東中考體育評分標準,丹東中考體育評分細則
- 昌吉州中考分數(shù)線查詢,昌吉州中考各高中分數(shù)線查詢?nèi)肟诠紩r間
- 上海中考
- 大學點評
- 上海高考
- 專業(yè)分析
- 中考資訊
- 中考政策
- 北京中考
- 天津中考
- 安徽中考
- 合肥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