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波p波是什么
2022-06-20
- 相關(guān)推薦
擴展資料
S波:S意指次要(Secondary)或剪力(Shear),前進速度僅次于P波,粒子振動方向垂直于波的前進方向,是一種橫波。S波只能在固體中傳遞,無法穿過液態(tài)外地核。
利用P波和S波的傳遞速度不同,利用兩者之間的走時差,可作簡單的地震定位。
表面波(Surface Wave):淺源地震所引起的表面波最明顯。表面波有低頻率、高震幅和具頻散(Dispersion)的特性,只在近地表傳遞,是最有威力的地震波。
洛夫波(Love Wave):粒子振動方向和波前進方向垂直,但振動只發(fā)生在水平方向上,沒有垂直分量。
雷利波(Rayleigh wave):又稱為地滾波,粒子運動方式類似海浪,在垂直面上,粒子呈逆時針橢圓形振動。
地震定位
S-P波走時差:
地震發(fā)生后,P波和S波會以不同的速度向外傳遞,隨著距離的不同,P波和S波抵達的時間差也會不同。我們已知P波和S波波速,利用下列公式即可求出測站距離震中距離。
t=(r/Vs)-(r/Vp)
t=走時差
Vs=S波速度
Vp=P波速度
r=震中和測站距離
將每個測站的結(jié)果,以離震中距離為半徑,測站為圓心畫圓,當(dāng)測站數(shù)目足夠時,這些圓會交為同一點,即可求得震中。
P波抵達時間:
S-P波走時曲線的定位原理非常淺顯易懂,但是在實際狀況中,要精確的判定P波的抵達時間遠比S波容易。在一般情況下,P波信號的強度遠大于背景噪聲,能輕易的判定,而S波的波速低于P波,造成判斷S波的抵達時間會受到P波的干擾而出現(xiàn)誤差。
使用P波抵達時間定位時,會采用多個測站的P波抵達時間,配合地殼的P波波速模型,利用逆推原理來判定震中。在這種情況下,地殼的速度模型就扮演重要的角色,然而地殼的組成復(fù)雜,地質(zhì)構(gòu)造也會影響波速,地震定位的精確性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雙差分定位:
理論上,如果兩個地震的震源靠近,震源機制解相同,兩個地震抵達同一測站的地震波會有相似的波形。根據(jù)這個原理,比較震源相近的地震波波型,求得兩個地震的走時差,并利用這個數(shù)值修正地震之間的相對位置,可以獲得地震的精確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