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修建時間
2022-04-05
- 相關(guān)推薦
擴展資料
歷史背景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蜀郡太守李冰。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chǔ)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
市境東與彭州市、郫都區(qū)、溫江區(qū)交界,西、北與汶川縣相連,南鄰崇州市。市境內(nèi)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屬四川盆地中亞熱帶濕潤季風(fēng)氣候區(qū)。
兩千多年來一直發(fā)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qū)已達30余縣市、面積近千萬畝。
唐代,都江堰改稱為"楗尾堰"。因為當(dāng)時用以筑堤的材料和辦法,主要是"破竹為籠,圓徑三尺,以石實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籠裝石,稱為"楗尾"。
都江堰簡介
都江堰,簡稱“灌”,由四川省直轄,成都市代管,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邊緣岷江出山口處,因水利工程都江堰而得名;市境東與彭州市、郫都區(qū)、溫江區(qū)交界,西、北與汶川縣相連,南鄰崇州市;市境內(nèi)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屬四川盆地中亞熱帶濕潤季風(fēng)氣候區(qū)。全市總面積1208平方公里,轄5街道、13鎮(zhèn)、1鄉(xiāng);2017年常住人口69.09萬人。
都江堰市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建城史,因堰而起、因水而興的城市;在新石器時代就是古蜀先民聚居的地區(qū),是古蜀國的發(fā)祥地之一。都江堰市以山、水、林、堰、橋渾然一體,體現(xiàn)城中有水、水在城中、“灌城水色半城山”的布局特色,為此有著“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之美譽。都江堰—青城山在民國時期就列為川西風(fēng)景名勝區(qū)。2018年11月,入選2018全國“幸福百縣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