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學》有感
更新時間:2023-09-16 13:58:53 讀后感 我要投稿
讀《大學》有感(經(jīng)典)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可能你現(xiàn)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大學》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大學》有感 篇1
略讀了一遍《三國》,確實無法領悟《三國》的精髓,外加之又是文言文版本,對于知識面很有限的我來說實在艱難,所以要說有感悟,實在談不上,頂多是一些想罷了。
通篇文章描寫孟德和孔明的筆墨是相對較多的,羅貫中把曹操惡化為國賊,把諸葛亮則是神化,可是在我看來曹操才是英雄,可在古時候背罵名最多的就是他,當聽到劉益州軍隊落敗時,百姓們則是哭天搶地,總是我認為作者帶有太多的色彩去描寫這篇小說,但是這些不會搗亂我們的胃口。
曹操從一開始就被冠以奸雄之名,小時候誣陷叔叔,逃亡董卓是殘殺呂伯奢一家,之后更是為報家人之仇進行屠城,令人發(fā)指,極其殘忍,極其惡劣。但是對待與才郎則是不問出處,破格提拔,唯才是用,赤壁之戰(zhàn)的前夕寫出“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之詞,可見其雄雄野心和求賢若渴,對于郭嘉的死的死則是大哭特哭以哀悼之,先不管心意如何,這一招將折服多少英雄才郎,曹操乃是君子小人也!
諸葛亮的神通廣大家喻戶曉,三顧茅廬,六出祁山,七擒孟獲等讓人大為驚嘆的本領,令我肅然起敬,對于正常的智商是望塵莫及,誰能憑草船借箭,喚東風,八陣圖等就像是科幻大片一樣,他的才能不親近于常人,計謀不敵,用兵不善,處事不機是常人缺陷,我相信對于此般人要么為友,要么逃之夭夭!
總之呢,三國人物是各領風騷,而這兩個非典型之人,曹操是我喜歡的人物,活在當下的我們更需要他這種性格,多變,忍讓,胸懷,都是我們不可缺少的,對于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則需多加慎重。
讀《三國》不懂,,那么品就是必成問題,所以《品三國》這本書就有非常重要的可讀性,可這么一讀,許多問題就接踵而來。
我們還是來談談曹操與諸葛亮把,首先從曹操的一句話開始“寧我負天下,不叫天下人負我”好一句狠話,此話一出,臭名昭著,他一點對愧對于“奸雄”二字?墒窃谄渌窌胁煌恼f法,這樣就讓我十分郁悶,雖然書上說他更屬于“迫不得型”,分析起來也很有道理,但是說明《三國》這書不僅有色彩,還帶有很多虛構的`成分,比如說赤壁之戰(zhàn),曹操敗于周瑜和諸葛亮之手,可是有許多學者說是敗于疾病,這也是有據(jù)可查的,結合史料和分析得出的答案是,多敗于疾病,周瑜那伙人至少部分因素,既然敗因有歧義,那么曹操帶多少兵也是有很大爭議的,《三國》說是雄兵百萬,可是現(xiàn)在的學者各有各的說法,我也是腦袋里一個大大的問號。
在赤壁之戰(zhàn)是除了這些,還有關于孔明舌戰(zhàn)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都有虛構,那么這未出隆中,先知天下的天才軍事,居然光芒一下子暗淡無光,可以確定的事實是他幫住了劉備爭奪了一份天下,他的才能仍不可忽略,因為劉備可是基本屬于白手起家,腦子還不好使,可見孔明的才能非一般,可書中描寫精彩的段落的說它虛構確實讓我打破眼鏡了。
我認為這本書非常值得品讀,雖然《三國》十分精彩,但畢竟是小說,虛構在所難免,可是閱讀完《品三國》之后可有對三國時期的事情有更加詳細的了解,也為常不可。
讀《大學》有感 篇2
大學之要,誠意而已矣;誠意之功,格物而已矣【1】。誠意之極,止至善而已矣【2】。止至善之則,致知而已矣【3】。正心,復其體也;修身,著其用也【4】。以言乎己,謂之明德;以言乎人,謂之親民;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5】。
是故至善也者,心之本體也。動而后有不善,而本體之知,未嘗不知也【6】。意者,其動也;物者,其事也【7】。致其本體之知,而動無不善【8】,然非即其事而格之,則亦無以致其知【9】。故致知者,誠意之本也【10】;格物者,致知之實也【11】。物格則知致意誠,而有以復其本體,是之謂止至善。
圣人懼人之求之于外也,而反覆其辭,舊本析而圣人之意亡矣【12】。是故不務于誠意而徒以格物者,謂之支;不事于格物而徒以誠意者,謂之虛;不本于致知而徒以格物誠意者,謂之妄。支與虛與妄,其于至善也遠矣。合之以敬而益綴【13】,補之以傳而益離【14】。吾懼學之日遠于至善也,去分章而復舊本,傍為之釋,以引其義。庶幾復見圣人之心,而求之者有其要。噫!乃若致知,則存乎心;悟致知焉,盡矣。
注釋:
【1】《傳習錄》129條:“大學工夫即是明明德,明明德只是個誠意,誠意的工夫只是格物致知。若以誠意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
【2】《傳習錄》129條:“大抵中庸工夫只是誠身,誠身之極,便是至誠;大學工夫只是誠意,誠意之極,便是至善,工夫總是一般”。
《大學問》:“至善者,明德、親民之極則也”。
《大學》所謂“至善”,即《中庸》之“至誠”。從心體上說是“至善”,以仁民愛物之“用”而言,即是“明明德于天下”,下文所謂“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3】“誠意”是“止于至善”之功夫,故“止至善”之則,即“誠意”之則。陽明先生在《大學問》中說:“然意之所發(fā),有善有惡,不有以明其善惡之分,亦將真妄錯雜,雖欲誠之,不可得而誠矣。故欲誠其意者,必在于致知焉”。
《大學》之“誠意”,即孟子所謂“反身而誠”。一“反”,自然知善知惡且為善去惡。此外,孟子也說擴充四端之心,向外擴充與向心性上“自反”,只是論述的角度不同。“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與配義與道涵養(yǎng)浩然之氣,其義一也。
陽明先生以“致良知”解《大學》之致知,擴充良知,誠意即涵攝在其中,深得孟子之心傳。致良知,此知非襲義而取,而是本性之知,直承孟子性善說。
【4】 “正心,復其體也”,“中”為大本之“體”;“修身,著其用也”,“和”為達道之“用”。《傳習錄》88條:“修身是已發(fā)邊,正心是未發(fā)邊;心正則中,身修則和”。
“正心,復其體也”,可參閱《傳習錄》119條:“正心只是誠意工夫里面,體當自家心體,常要鑒空衡平,這便是未發(fā)之中”。
“修身,著其用也”一句吃緊。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踐形”;“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佰`形”與“四體不言而喻”,唯有陽明先生才識其微言大義。
【5】《系辭傳》:“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6】良知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
【7】《傳習錄》6條:“心之所發(fā)為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8】“致其本體之知,而動無不善”,如《中庸》曰:“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
“善”與“不善”,是從心上說的,“動無不善”之“和”,其實也是《大學問》所謂“達其天地萬物一體之用也”。
《傳習錄》317條:“在于體當自家心體,常令廓然大公,無有些子不正處。主宰一正,則發(fā)竅于目,自無非禮之視;發(fā)竅于耳,自無非禮之聽;發(fā)竅于口與四肢,自無非禮之言、動”。
【9】《傳習錄》133條:“遺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
《大學問》:“然欲致其良知,亦豈影響恍惚而懸空無實之謂乎?是必實有其事矣。故致知必在于格物。物者,事也,凡意之所發(fā),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謂之物”。
【10】陽明先生說“故致知者,誠意之本也”,似乎與《大學》“知至而后意誠”一句不符。按照《大學》八條目的順序,“致知”應是“誠意”的功夫,“致知”在前,“誠意”在后!秱髁曚洝129條陽明與學生蔡希淵正是討論這個問題。
陽明以“致良知”來解“致知”,其涵義是:“以誠意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唯有如此,“格物致知”才是“始條理也”,“始條理”才能“終條理”。否則“格物”成了“逐物”,“致知”則為告子“義襲而取之”。
【11】《傳習錄》317條:“然亦不是懸空的.致知,致知在實事上格。如意在于為善,便就這件事上去為,意在于去惡,便就這件事上去不為”。
【12】朱子作《大學章句》,定《大學》為經(jīng)文一章,傳文十章,改“親民”為“新民”,認為“舊本頗有錯簡”,重新編排前幾章傳文,并為“格物致知”增補傳文。
【13】《傳習錄》129條:“如新本先去窮格事物之理,即茫茫蕩蕩,都無著落處。須用添個‘敬’字,方才牽扯得向身心上來,然終是沒根源。若須用添個‘敬’字,緣何孔門倒將一個最緊要的字落了,直待千余年后要人來補出?正謂以誠意為主,即不須添‘敬’字”。
小程子曰:“涵養(yǎng)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把尊德性與道問學割裂為二。大程子曰“某寫字時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學”,居敬即是窮理。二程夫子之“學”已有細微差別,流傳到后來就有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對立。
【14】《大學》首章經(jīng)文曰:“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而下面?zhèn)魑臎]有解釋“格物致知”的文字,以至于后世學者對“格物”的注解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明儒劉蕺山先生說:“格物之說,古今聚訟有七十二家”。
《大學》傳文跳過了“格物致知”而直接解釋八條目之“誠意”。朱子認為“有闕文”,并根據(jù)程子之意增補此章傳文。其實,這正印證了陽明之言:“大學之要,誠意而已矣”。
讀《大學》有感 篇3
一本散發(fā)著墨香的<<心系祖國健康成長>>的書,放在我面前,我好奇地拿了起來,翻閱著。呵!一篇篇文章多么生動,多么感人肺腑,特別是從<<貧窮是最好的大學>>把我深深得打動了!
故事講的是一個貧困家庭的孩子,是怎么樣克服一個個困難,走向插滿榮譽旗幟的科學頂峰的。從他生活中的一個小小的鏡頭,就可以體現(xiàn)出那位孩子的不向命運低頭的優(yōu)良作風。人人都說,貧窮是鍛煉人們堅強意志的靈丹妙藥,也是搭建人生舞臺的基礎,有了貧窮,你的生命不會因為缺少富裕而失去光彩,蒙上陰影,而是增加了一道生命的奇跡!增加了一道耀眼的光芒!我們這些平時嬌生慣養(yǎng)的城市小孩,因為太受寵愛,不會培養(yǎng)堅強,剛毅的性格,自然地,也不能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中國下一代。鄉(xiāng)村的小孩就不一樣了,他們因為貧窮,因為落后,為了自己,為了鄉(xiāng)村的美好前程,他們個個立下偉大的理想,并且個個付出特別高的代價。如果讓你去親身體驗一下那鄉(xiāng)村孩子的樸素而又艱苦生活,你就會明白,從貧窮的'陰影中擺脫出來,是多么地困難,多么的艱辛啊!所以,我們應該珍惜自己幸福的生活,多去想想那些苦難的孩子們的生活,這樣,即使你的生活是多么的甜美,你的心依然很樸素,性格依然很堅強,很剛硬。
同學們!我們是祖國的花朵,世界的希望。我們生活在祖國溫暖的懷抱里。待到有一天,我們的翅膀硬了,膽子大了,就掙脫祖國媽媽的懷抱,帶著自信,帶著希望,搭上開往科學頂峰的班車,勇往直前!再待到有一天,我們帶著智慧的包裹,自豪地回到媽媽懷抱,努力的為祖國媽媽的建設,獻上自己的一份微薄的力量,直到我們無能為力的時候,才休息。
當我再次翻開那本散發(fā)著墨香的書時,我的心又顫抖了一下……
讀《大學》有感 篇4
魯濱遜漂流記是英國作家笛福的代表作,主人公魯濱遜是一個敢于挑戰(zhàn),敢于拼搏的人。從小一心想出海航行,但由于父母的阻止,這一愿望一直沒有實現(xiàn)。直到有一天,他的一個朋友要出海,邀請他一起去,欣喜若狂的魯濱遜完全把父母的勸阻拋在腦后,和那個朋友一起出海了。
在航行中,魯濱遜遇到了可怕的大風?只诺聂敒I遜第一次想到了自己的父母,后悔自己不該踏上這條危機四伏的船。但是這條船還是從危險中逃了出來,轉悲為喜的魯濱遜又一次踏上了危機四伏的船。我很佩服他敢于向前的精神,就像我們寫作業(yè)一樣,遇到不會的題目不要畏怯,而要敢于與它作斗爭,直到戰(zhàn)勝它為止。
在這次航行中,魯濱遜可沒有上次那么走運,他們遇到了百年一見的大風浪,大風浪把船上所有的人都卷入大海了,只有魯濱遜一人被僥幸浪卷上了一座荒島,魯濱遜在島上就像一個瘋子一樣,到處亂蹦亂跳。累了之后,魯濱遜開始認真思考自己的去路。他想這可能是上帝給他的磨煉。他開始認真勘察這座島:島上沒有人居住的痕跡,也沒有野人,但是島的另一半可能有野人;他還發(fā)現(xiàn)了一個“果園”;里面有很多果樹,魯濱遜收集了一些葡萄準備曬成干,準備慢慢吃,他還驚奇的發(fā)現(xiàn)海上有一艘遇難的船,雖然船上沒人,但是船上應該有不少他需要的東西。果然,他在船上找到了不少東西:衣服,工具,食物,都是在荒島上求生的`必備物資。他找了一個凹下去的大坑作為自己的家,并做了一些簡單的家具。他就這樣過了很多年,直到一天,他俘虜了一個野人,作為自己的仆人,并給他取名叫“星期五”,‘“星期五”告訴他,他們部落的人厭惡戰(zhàn)爭,因為隔壁部落的人總是不停的來打擾他們,所以挑起了戰(zhàn)爭。終于有一天,有一艘英國船來到荒島,魯濱遜幫助船長平定了船上的叛亂,還把罪人留在這里建設小島。當魯濱遜再回來的時候,這里已經(jīng)人丁興旺,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
我特別佩服他,他能在島上生活28年,要是我,早就崩潰了!
讀《大學》有感 篇5
我這個年紀,應該不會再去翻讀張鳴為大學生寫的書《跟著張鳴上大學》了。但我還是把它認真地讀完了。
一來,我的許多同學的孩子都在上大學,總會有各種問題相詢于我。二來,我這些年與高校的交道也多。我對于教育問題也多有關切。所以,張鳴的這本書勾起了我的興趣。我想看看,張鳴筆下的學校,與我通過斷續(xù)瑣碎的信息而組接、勾勒的高校圖景,是否相合。我對青年朋友的建議,是否合適。
翻完《跟著張鳴上大學》這本書,我要說的是,一直在高校任教的張鳴對于高校的描述,與我的認知幾乎是一樣的。也就是說,書中所描述的高,F(xiàn)狀,就是真實的存在。而我們提供的解決方法,也是相似的。
我的大學時代,1980年代后期,那時的教學條件、教育水平、與外面世界的聯(lián)系,遠比現(xiàn)在粗淺感性。但那時的學校的主導,是啟蒙主義和理想主義,而非今天的即時功利主義。那時,老師的水平在今天看來也不過如此,但卻真誠地想把他們所理解的學識教給你,真正的“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因此,那時的學校教育,在我成長的關鍵時期,為我打開了對新世界的思維鑰匙,至今猶享余蔭。
今天的大學教育,忽視了教育獨立性和超越性的一面,漸漸失去了教育本身的目的.和方向。如,張鳴筆下描述的,高校早已不是象牙之塔,而是名利之場。今天社會上骯臟黑暗的現(xiàn)象,在高校里以自己的形式呈現(xiàn)。
當前,一些功利主義、物質主義的價值觀滲透高校。許多大學被詬病為一個逐利的公司,大學教育也有窄化為職業(yè)培訓教育之勢。有些大學,對適應工作技能的培養(yǎng),壓倒了在更高層次上對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有的則無論在專業(yè)設置與招生中,還是在同學師生關系間,充滿了明規(guī)則、潛規(guī)則的暗示。大學不能自外于社會,獨善其身。
當年,柏拉圖在阿卡德米學院設立的“沒有學問者不得入內”的碑文,早已被恥笑并當作歷史的垃圾扔向了爪哇國。
學生們必須面對這樣的環(huán)境,這樣的社會存在,無法逃脫。他們將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度過人生最美好的時光——4年、6年,甚至更長。這一段時光留下的印記,將內化為文化基因滲入其骨血,影響其一輩子的內質與走向。
大學生如何面對挑戰(zhàn),不放棄自己,不隨波逐流?如果沒有人指導,靠自己摸索,難免會走很多彎路。這也是我的許多朋友與我討論如何指導孩子們過好青春時光的初衷所在。
現(xiàn)在,每個高校、每個年級,甚至每個班都設有輔導員,但真正給學生們人生指導的輔導員并不常見,倒是常遇充滿官氣的輔導員。張鳴這本書,很好地承擔了輔導員應該承擔而事實上未能盡到的責任——第一,告訴年輕的大學生大學的真相;第二,面對這樣的現(xiàn)狀,如何給自己打氣鼓勁。在適應環(huán)境的同時,養(yǎng)育自己健康的人格和應對挑戰(zhàn)的能力。
關鍵是,在人生最美好的年華里,如何不隨波逐流,不自我放棄,而自我涵養(yǎng),成為一個獨立的有思想有尊嚴的人?在不順意的環(huán)境中,如何做最好的自己?如何應對各方面的挑戰(zhàn)?這更要緊。
張鳴在書中給出了諸多途徑。如,學會讀書,學會與人相處,學會做事做人,學會適應社會、適應就業(yè)。都是非常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也很具有實操性。
如,書中談到與人相處!按髮W生來自不同地方,不同的社會階層,接受教育的背景各不相同,他們需要學會平等的價值觀,尊重他人,學會與他人平等相處。同學之間的感情最是真誠,沒有功利,在后來的歲月里,依然需要珍惜”。
如,“大學時代,正是青春年少,精力旺盛,生理和心理需要雙重釋放。該談戀愛談戀愛,該讀書就讀書,做這個年齡應該做的事,這才是大學生活應該有的!薄斑有一個非常要義,就是認識社會、了解社會。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當然,帶著眼睛帶著心去行走,對于社會的理解會更深”。
正如書里所描述,“現(xiàn)在的高校并非凈土,高校也是大學生了解中國的一個地方。大學生可以把高校里的經(jīng)歷當作一種社會歷練。當然,大學生心里要有定見。而這定見,就是不放棄自我,要有尊嚴。”
“別人墮落,不能成為自己墮落的理由。即使在螺獅殼里,也要養(yǎng)育一顆做道場的心。這樣,我們才能做最好的自己。”
《跟著張鳴上大學》不僅可成為大學生了解大學生活的必讀手冊,也可成為大學教師的行為指南。
讀《大學》有感 篇6
近日,在網(wǎng)上讀到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教授的一篇演講稿,他說,當所有精英都想干金融,這個國家一定出了大問題。
拋開演講中的慷慨激昂之氣,和過分夸大的語病(所有一詞),這句話確乃肺腑之言,可謂振聾發(fā)聵,發(fā)人深省。
作為國際頂尖的科學家,用國士無雙,靈蛇之珠來形容施一公教授,絕非溢美之詞。就是這位一個有擔當,有憂患意識的人說出口,話才顯得有分量。
但施教授也許礙于地位,也許礙于演講環(huán)境,話并沒有說透,說完,說露。
這個國家,這個時代出了什么大問題?我們不是有四縱八橫的高鐵,有GDP總量世界第二的大數(shù)據(jù)嗎?有數(shù)不清的世界五百強企業(yè),還有能上月,能入海,能飛躍上萬公里的東方系列嗎?等等…
這些只是浮在星空表面的煙云,璀璨浮華。但掠過表象,剩下的只是嚴峻的巖石,和濃郁的霧霾。
因為這個國家,人民,時代,缺少了理想,浪漫,詩意,信念,還有發(fā)自內心的快樂。而變的世俗,現(xiàn)實,冷峻,功利,浮躁,急功近利。
觥籌交錯之下,璨綺繁華之后,光鮮亮麗之中,難掩蒼白落寞。
再回到施一公教授那句話,重做解讀。他說,他最想培養(yǎng)的學生,告訴他,我想進金融公司。還有,清華北大,70%的高考狀元,都想干經(jīng)濟管理,金融。而不愿意做基礎研究。
金融是啥?其實就是看得見,來的快的`經(jīng)濟利益,能迅速變現(xiàn)成名車,豪宅,愛馬仕,LV,美女,勞力士,一身的名牌,和世人艷羨的成功眼光,掌聲,花環(huán)。
其實也不必苛求世人,都不是清淡的圣人,亦都是蕓蕓眾生,勞碌之輩。
但為啥施一公教授還要說,因為看見了社會,國家的弊病和導向偏差。
時代,是日新月異,變化是,光陰似箭,社會是殘酷現(xiàn)實。幾千年來的社會演化,從沒有像最近幾十年來這樣飛速,迅猛。
君不見,功能機時代的老大,諾基亞,幾年之中就被安卓,蘋果,扔到了歷史的故紙堆里,曾經(jīng)門庭若市的銀行,被微信支付,支付寶,余額寶沖擊的門可羅雀。
………這就是時代變遷。無論你是人中發(fā)騏驥的優(yōu)秀人才,還是平凡如初的普通人,在這個劇烈的時代,總要衣食住行,為阿堵物低頭。
于是,時代壓力,社會壓力,生活壓力,迅猛沖擊每人,無人能置身事外。
所以,國人變得冷峻,現(xiàn)實,鳳凰不為了歌唱,只為了炫耀羽毛。千里馬不為了奔跑,只為了槽中之草。
試問誰有擎天手,翻云覆雨,扭轉乾坤?鄧公去也,留下春天的故事。毛公走也,留下每天,凡俗奮斗渴望的“毛爺爺”。
這就是社會。作為國之基本的教育,承擔了什么?
遙想,西漢時太學,教育是傳授知識,研究各色學問,為其純也。隋唐開始科舉制度,為士人,平民打開了通天之門,無數(shù)的人才,蕩漾在歷史的天空。
宋朝的岳麓,應天,白鹿洞幾大書院,雖然辦學理念各不同。但傳道,求仁,從德,經(jīng)世卻一樣,均反對教育為科舉仕進之用,利祿富貴之器,而強調格物,尋理,修身養(yǎng)性,齊家治國之途。
讀《大學》有感 篇7
古語云:索物于暗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當世者,莫良于誠。朱子曾在《大學》中談道:大學者,大人之學也,也就是學者的品德。都知道,《大學》的三綱領,無非“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懂得大學之道的人,才能獲得大學問。
在如今的社會中,任何一個機關、單位、企業(yè),都是一個盛百態(tài)的“大缸”,做“大人”,并不是指“為官者”,也不是“年紀大、資歷老”,而是做“圣人”、“賢人”。南懷瑾認為,“凡是有志于學,內養(yǎng)的功夫和外用的知識,皆能達到某一個水準,稱之為大人”,引申開來,心胸博大的人,能不斷自律,提高道德修養(yǎng),不斷學習,提高知識水平,才是“大人”。
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首先是一個學者,能做到不欺人,首先就要做到不自欺。正確對待自己的心,用心去衡量是非黑白。正人也,君子也。正如古人推崇的學習方法“六證”與“八目”,這是不能脫離關系的。六證,指止、定、安、慮、得;八目,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實學問研究和做人是一個道理,能做到對事,對人都有全面的了解,再談思考,就能將自我修養(yǎng)不斷提升,同時也可以往復這些程序,對事,對人進行多層次的了解,有思想高度的理解。
不欺人,不自欺,也從止字談起!爸褂谥辽啤焙土C中首居的“止”,在古語中都有“終止、停止”的意思。憑著自己的良心,看待事物和人的時候,要往終點去的方向看,方向決定一切,結果決定一切,而不是一味的扭曲事實,猜測和妄下定論。
重要的考題不是試卷,而是人生。人生是一道考題。怎樣交好這份答卷,需要用一生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來實踐和論證。以前在校學習,老師、父母,包括我們自己,都會說“考試”,面對應試教育體制下的那一段人生體驗,我們無可厚非必須去面對它,這是被動的。步入社會,人生,則是一門高深的學科,這份答卷,需要你花一生的時間和精力去完成。這不是一張試卷,這是一本只能讓后人去評價、去閱讀的參考書。人生的學習過程,需要不斷增加自己的學養(yǎng),即學識和修養(yǎng),這是讓自己能真正立足于社會的資本,包括怎樣做事,怎樣接人待物,《大學》也是這樣教我們的,要我們做到“意誠”。曾子這樣告訴我們“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所以從這一點,又引申到了“不欺人,不自欺。”所謂“誠于中,形于外”,就是要我們知行合一,正確、客觀地看待事物情況。
目標不是勝利,而是學會怎么做人,做好人,做正人。有的`人,辛苦一輩子,終究得不到一官半職,終究得不到榮華富貴,這不代表這樣的人就全是沒用的失敗者。他們中間,是有這樣一些人,他們不求勝利,不與人爭,只求事事做到心中無愧,做人做得正大光明!洞髮W》里講到要對學習對象有整體性的認識,需要有進一步明確的學習目標,是要讓我們知道,最終的學習目標,是學會怎么做人,做好人,做正人,而不是單純意義上的求功名,求勝利。曾子教我們“知止”,便是這一層意思!盀槿司褂谌;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于國人交,止于信”。生活中,不可能只有一種身份,一個角色,在紛繁復雜的大千世界里,我們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時期,都會有不同的目標和方向。在認識學習的過程中,亦是如此,會有不同的階段,但我們的目標應該是非常明確的。所謂“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這個目標,就是學會做人,做好人,做正人。
做學問,須持之以恒,不驕不躁。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很多乏味之處,特別在一些需要長時間才能完成的內容上,長時間的學習,有不能馬上見到成效,這就很容易讓人心煩、浮躁,也許就會中斷學習。這種情況常常發(fā)生在我們生活中,我們遇到的時候應該怎樣曲面對呢?其實,曾子也教給了我們。一方面,他積極的鼓勵我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從大的方面告訴我們:無論何種身份,何種職業(yè),不斷加強自身學習才是根本,才是最重要的。接下來,又從反面來論述,如果把最根本的“學習”拋開了,去談其它,那么就是本末倒置,是行不通的。接著,便是怎樣堅持下去,把學習堅持下去需要什么方法呢?其實,我們在以前的論述中已經(jīng)談過,只是,現(xiàn)在需要將之放到一起來談。就是要同時有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和明確的目標。當明確了學習的必要性之后又提出具體的目標時便能夠做到“身無忿懥,無所恐懼,無所好樂,無所憂患”。就能夠做到“慎獨”,就能夠不驕不躁,換句話說,做到了“誠意”“正心”,也就自然能夠持之以恒。
做任何事,都需要專心致至,深入思考。不僅是對某種學問的學習研究,對學問本身也是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怎樣才能讓學識有所進展,學習程度進一步加深。這又要回過頭去,從六證、八目談起了。愚認為,從格物到修身是一個不斷重復底襟的過程。當在一個層面上的認識趨于完全之后,認識水平自然會提高到一個新的層面,而此時又要在這一新的層面重復在前一層面的研究程序,只是內容變得更深奧了。格物的第一層面是對事物的初步、整體認識,而在更高的層次,格物就代表了對事物的精細探索和深入研究,深入研究也就是深入思考。止、定、靜、安、慮、德的理解也應該是內容的不斷進步和深入,而程序、方法的不斷重復、循環(huán)使用。當我們找到了方向、做到了“止”,那么我們接下來就應該把目標以外的事情暫時放下,使自身安定(這就做到了定),而后便是遞進一層,使內心平靜(做到了靜),內心平靜之后,又重新開始思緒,而這些思緒已經(jīng)是經(jīng)過了“靜”的洗禮,變得遇事不驚,看待事物變得平常、曠達(做到了發(fā)自內心的安),內心平靜、曠達,這時的思想就拋開了世俗與偏見,變得客觀、質樸(這時便達到了慮),此時的思想往往能獲得最大的收獲,就叫做“得”。這一整個過程,可以說是做任何學習研究都必須的,而反觀這“六證”,其實就是教人專心致志、深入思考,最后得到收獲。不僅是做學問,做任何事,都應如此。試想之,如果我們真能夠做到格物致知,止定靜安,做到專心致志、深入思考,那么,又有什么學問是我們探究不了的呢?
我很喜歡一句廣告詞“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它指的不僅僅是事業(yè),說學習,說人生,也是如此。曾子就一直在倡導要有廣博的心胸,其文曰“大學”,也可見起作文是想給胸懷博大的人讀的。這一點,讀他開篇三四句即可知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其中每一條每一點都是那么大氣磅礴!洞髮W》是教人“大學之道”,“大學”是“大人之學”,心胸的博大便是“大人”的標準。這就產生了一個邏輯關系:想做大學問就必先你是一個“大人”,你欲作一個“大人”就必先心胸博大。簡言之,想做大的學問必先有博大的心胸。而《大學》一文在教導人的過程中,也相當注重將人的心胸打開。“齊家、治國、平天下、明明德”如此這般,不就是將一個人的家庭責任、社會責任喚醒?
不就是把人從見方一米的書桌前拉向整個社會?不就是把個人的視野從小橋流水、童子嬌娘拉向社會國家?論“一言僨事,一人定國”何其大哉!曾子在后半篇以大量的篇幅來論述“平天下在治其國者”,其中已將自己置身于天下與國家,這也是在引人打開心胸。
“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我認為,此一段文字突顯了曾子對個人胸懷的重視。前文大談“新”,談“新”的才是有發(fā)展前景的,鼓勵人創(chuàng)新,而最后一句所說卻為“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這一“極”字若如往常學究所言為“極盡”的意義,那著句話的意義應該是“所以君子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做到極點”?雌饋砼c前問就互無關系了。而“極”字在古漢語中有“遙遠”的意思。“極”字若作“遙遠”解,那么,該句的意義就是“君子無論做什么事都要有長遠考慮”,其那文大談“新”,創(chuàng)新的目的是適應時代向未來發(fā)展,這與“作長遠考慮”正好契合,所以,“極”字應該解作“遙遠”,才能帖合文意?紤]到將來就需要目光長遠,目光的長遠取決于心胸的博大。
人的心胸博大、視野開闊,學習研究、做人做事時都才不會局限,不會拘泥。對事物的認識、理解才能有更高深的領悟。如:一個成天只想著吃喝玩樂的人去學經(jīng)濟學,他眼中看到的會是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嗎?答案是否定的。
以此文獻給我那些正在學習中的朋友們,祝他們有一份滿意的人生答卷。讓我們一起努力學習,加油。人生的舞臺無論有多大,我們都會活出屬于自己的精彩。
讀《大學》有感 篇8
上周,我們把高爾基的著作《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其中的第三部曲讀完了!第三部曲主要講了阿廖沙的大學生活。你想知道他是怎么艱難地生活的嗎?你想知道他是怎么堅持下來的嗎?快來翻開書吧,讓我來給你講一講,揭開這些謎團,尋求謎底吧!
這部曲主要講述了阿廖沙十六歲那年,他背井離鄉(xiāng),懷著理想只身去喀山求學。但現(xiàn)實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樣,以他的條件要上大學只是一個夢想。希望破滅后,他不得不為生存而奔波。最后,他跟古里·普列特尼奧夫、杰連科夫以及“霍霍爾”這樣的大學生和進步人士,的交往中,他投身進了一所廣闊的社會大學。在這所大學里,他經(jīng)歷了精神發(fā)展的復雜道路,經(jīng)受住多方面的生活考驗,對人生的意義、世界的復雜性進行了最初的探索。
夢想,就像一條馬路,只有一步步去追求,才能走向成功的盡頭;夢想,就像一座高山,只有一次次攀登,才可以到達成功的`山頂;夢想,就像一個天空,只有在里面盡情地揮灑汗水,才能找到成功的白鴿。
讀完這篇課文,我十分敬佩阿廖沙。他他并沒有因為社會有這么多的打工頭而被沖昏了頭腦,就去打工;可他卻沒有,而是一心求學,不管多么艱難,他也要到喀山求學。他很吃苦耐勞。因為剛剛來到這里,沒有錢,只好打工。盡管他在碼頭要當一個十分費力的搬運工,可是他并沒有打退堂鼓,回到家鄉(xiāng)。而是毅然當搬運工。當搬運工手上終于轉到一點錢了,可是還是不能滿足所需的費用。于是,他認識了霍霍爾,當上了面包店的師傅。最后,他在這個面包店里實在呆不下去了,就跟著“霍霍爾”來到了鄉(xiāng)下。雖然還是不滿足生活環(huán)境的需求,他們在貝依漁場的一個漁民合作社開始了新的生活。
在生活中,也有許多像阿廖沙這么勤于學習的人。就拿我認識的黃胡寶來說吧,他可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在家里,他勤于幫助媽媽打掃衛(wèi)生,打掃完后又幫媽媽捶背,給媽媽按摩;在學校,他勤于向老師提問題,認真上課,絕對不會有半點分心,還會把今天學到的知識總結在他的記錄本上,考試以便作為復習資料?荚嚂r他總能拿高分,可是他們班永垂不朽的“天才”。就拿一次課來說吧,我和他一起上奧數(shù)課。老師一邊讓我們做,一邊在黑板上作圖,以便給我們講題?墒撬麉s又將老師作的圖記在了他的“寶貝”上。我問他:“你怎么現(xiàn)在記。俊彼赜谐芍竦卣f:“我要把老師的每一筆記下來。這是老師的第一次作圖,我當然要把他的第一次作圖記下來啦!”看著他,我嘆了一口氣。是啊,怪不得他的成績這么好呢!原來他平時多做筆記,認真聽講而積累成的。能做到他這點的人,簡直是鳳毛麟角!
在生活中,我們要學習這些人,要學習他們這些優(yōu)良的品質!
讀《大學》有感 篇9
今天我讀了《清華大學學霸的作息表》,講的是關于清華大學學霸曬出作息表的事,讓我受益匪淺。
從清華大學生的作息表中可以看出,她們一天的作息情況。凌晨六點起床,06:40開始學習,晚上九點到凌晨一點都安排的滿滿當當,可以說是爭分奪秒的都在學習。在展廳還展出了很多大學生的'課堂筆記、作業(yè)、計劃等。字跡工整,思路清晰。
網(wǎng)友說:“優(yōu)秀的人比你還努力”“時間是公平的,每個人都有24小時,不同的方式造就了不同的人。”
我看完之后有很大的感觸。每次上課前媽媽都讓我認真聽講,認真做筆記,書寫要干凈整潔。可我卻是聽不進去,平時上課的筆記記得亂七八糟,各種顏色五花八門。跟清華大學的哥哥姐姐們的筆記相比,讓我真的是自行慚愧。真的,學習沒有捷徑,真正的成功,應該一點一滴的積累,在學習上沒有什么事可以一蹴而就的。有些路,走過了就不覺得有多么曲折;有些苦,咽下了就不覺得有什么滋味;在外人看來,有些不可思議的事,當事人覺得也沒什么。我也應該向清華的哥哥姐姐們學習,現(xiàn)在開始努力,為自己重新做一份計劃表,振奮起來,用最快的速度奔跑!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表n愈的詩大概解釋了這一切。我要為明年的能考入理想的中學而奮斗!
讀《大學》有感 篇10
記者問到王選:“今天的成功是如何取得的”,王選說:“我能取得今天的成績,和在關鍵時刻能想得比別人早一點有很大關系。我曾談到過自己很多的不足,但也有一個優(yōu)點,就是有一些遠見和洞察力。有了遠見,就不會受潮流的影響,不急功近利;有了遠見,就不會被暫時的發(fā)表論文,評職稱左右!彼說,“就自己個人來說,遠見和洞察力主要是靠大量的工作實踐,大量的閱讀文獻,加上經(jīng)常的思考獲得的,也與堅實的基礎訓練給予自己的學習能力有關。
感想:人生在世,特別是年輕人,誰都想成就一番事業(yè),誰都想生活幸福。但經(jīng)過了一番生活的`打拼后,目標遠大,活力四射者少,不思進取,碌碌無為者眾;樂觀自信,大氣灑脫者少,舉輕若重,患得患失者眾。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許多原本素質能力差不多的年輕人,最終卻生活出了不同的人生境界呢?其實道理正如王選先生所講的那樣,人生目標可以使人志向高遠,不急功近利和追求短期行為,可以使人胸懷寬廣,不斤斤計較于患得患失的生活瑣細之中。應當說,生活中的每一個人在某個階段,某件事情上都是有目標,有愿望的,而且也不斷有目標和愿望得以實現(xiàn),但為什么一般人往往伴隨著這些目標的實現(xiàn)反而喪失了進取熱情,而在杰出的人士身上卻煥發(fā)出了更大的動力呢?我想問題主要出在了是否賦予每一個具體化的目標,以超越利益層面的一以貫之的精神訴求,是否建立在高遠的人生追求上。一個人沒有從根本上脫離利益驅使的人生,就難免要迷失于日常的瑣細和煩惱之中。可見,能夠對人的一生具有持續(xù)的支持力量的,不是財富,不是利益,而是“外在精神效果”,是廣泛的社會意義和價值。
杜口朗中學在zz校長的帶領下,現(xiàn)已成為全國課改名校,在整個課改歷程中,最大的困難就是人的思想,在崔校長的管理下,也正是從消除人的私欲入手,以公大于私的思想境界去引導,提升了老師們的境界,轉變了老師的思想,立足于第一位的教育高度。他率先垂范,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引領著每一位老師的精神世界發(fā)展。杜口朗中學課改的歷史,實質上是老師們思想的轉變、境界提升、克己奉公的過程。態(tài)度決定高度,每位老師的心態(tài)都在慢慢脫離低級趣味,盡管老師們的變化提升有大有小,但他們每天都在進步著、提升著。
我作為教師隊伍中的一員,也深為在這方凈土上工作而驕傲。沒有權勢的紛爭、沒有攀比的心理,老師們都安心的付出著、工作著,超越了利益,沒有了日常的瑣碎與煩惱。靜心反思自己,我與王選的差距:缺少敏銳的眼光、缺少遠見和洞察力。致使工作不優(yōu)、不精、不細、不高……,我通過閱讀這篇文章,使我的工作思路明朗了,為下一步工作找到了明確方向。
一個人,會有一種性情;而一座學校,也會有一種秉性。有的學校,會在不斷成長中趨于雷同;而有的學校,卻永遠堅守著自己的個性。杜口朗中學,便是這樣一個學校。杜口朗中學的老師將會永遠立足人生第一位的高度。
讀《大學》有感 篇11
正心三部曲,正心、安心、不動心。我理解這三部曲的次第,正心就是定,安心就是安,不動心就是慮。中國講“心安理得”,找到心,擺正位置就是定;定完之后心就安了;心安之后天理才能浮現(xiàn),就可以正確的思考事情了。
師父說安心的關鍵是要做到不違心、不虧心、問心無愧。不違心是對自己,不虧心是對他人,問心無愧是做到不違心和不虧心之后才能得到。對我來講,不違心要比不虧心難。能出現(xiàn)虧心的事情,都是在利益分配上自己想要的更多,但又覺得不妥的時候。違心就是自欺,不違心就是勿自欺,儒家的很多概念都是連在一起的,只是因為環(huán)境的不同,換了另外的一種說法。
中國有句俗語叫做“為人不做虧心事,夜半敲門心不驚”。因為你內心有愧,才會怕別人找上門來。問心無愧,就是辦事妥當,讓每個人都得到應該得到的。不欺騙自己的內心,不欺騙他人。儒家的”不動心“不是把心修成了槁木死灰,而是一心不二。從小的事情來講,我們做每件事情都要清楚自己的情欲念,不要被外在的因素輕易的.去改變自己的決定。從大的方向來講,我們要清晰自己的愿景,人生的每一步都要向著愿景堅定不移的前進。
修敬可以消除傲慢心對正心的影響,昨天也感受到持敬時候心的狀態(tài)。特別的專注,真的能感受到一心不二。我覺得修正心是可以培養(yǎng)自己的浩然正氣的。正心就會形成正能量,這也符合國家提倡的和諧社會。
讀《大學》有感 篇12
對《大學》最初的認識就是四書之一,第一次真正的接觸到它的內容是在高中時背誦,幸運的是我所在的班級遇上了一位優(yōu)秀的語文老師,他教了我們歌訣樂讀的方法,使得原本一篇晦澀難懂的古文變得有節(jié)奏甚至是朗朗上口,至今一讀《大學》,還是會不自覺地帶有節(jié)奏。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開篇四字,便可以簡練的概括全篇文章的內容,是博學之道,亦是君子之學,總體思想就是君子如何“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謂君子是有道德,修養(yǎng),品行之人,從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養(yǎng)品德作為根本。意欲將高尚的德行弘揚于天下的人,則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國家的人,則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調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則先要修養(yǎng)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養(yǎng)好自身品德的人,則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則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意欲使自己意念真誠的人,則先要獲取知識;獲取知識的'途徑則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才能獲得正確認識,認識正確后才能意念真誠,意念真誠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養(yǎng)好品德,品德修養(yǎng)好后才能調整好家族,家族調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國家,國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太平。從“明德于天下”,到“心正身修”,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一處不可斷,最終的“心正身修意誠”便是君子的基礎,只有這樣有了正直的內心,才能避免紛亂的外界擾亂內心的判斷。而后的內容更多的是君子自身的修養(yǎng),同樣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知之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成為志向堅定的君子。
如今,再讀大學,耳畔依然縈繞著朗朗的帶有節(jié)奏感讀書聲,心頭也充盈著君子的逐步修養(yǎng),最終平天下而明德于世。
讀《大學》有感 篇13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至于至善。每當看到這句話就想起要做一個有道德,有理想,有所作為的人。最近又讀《大學》,對《大學》的感悟更加深刻。
《大學》給了我們一個做人的目標: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對于這三個要求每一項都如大山一樣讓人望塵莫及,把這些大山作為自己的追求也是未嘗不可。對于道德的要求,對于自己每天不斷變化,不斷更新的要求,對于自己不斷完善達到完善的要求,都是每個人應該追求的。對于我來說我特別欣賞:《大學》里引用《盤銘》里的一句話: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追求,每天的生活都會稍微變化一點,怎么會有年復一年的別來無恙?把每一天的一點點的出新,都當成禮物一樣珍惜收藏。我也養(yǎng)成了一個習慣,每天早上寫下來今天要做的事情,每天晚上回顧一下今天的事情完成了嗎?這樣我就感覺時間不知不覺過得很充實,似乎連以前最喜歡的習慣——喜歡評論是非,得理不饒人等一些愛說閑話的習慣,慢慢的改變。因為感覺到了時間的緊迫,感覺到了說著無意義的話就是浪費生命。我就由此改變了這個習慣,也許就是讓自己每一天能夠“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同時這句話讓我也改變了自己,以前總是害怕接受新的事物,也總害怕去改變自己,遇到問題了總是想著求助于他人。讀了這句話以后,我再遇到問題,自己先想辦法解決,解決了,不就是“日日新”了嗎?別人能夠解決的,為何自己不能想辦法解決的。也許這句話背后暗含的就是讓我們學會獨立思考,獨立面對生活的一切。當我們能夠心態(tài)愉悅的把每一天遇到的紛紛擾擾的俗事能夠以“日日新”的態(tài)度去處理,也許就沒有了牢騷太盛。
達到至善也是每天不斷的完善自己總有一天會成為一個至善的人。到達至善之路坎坎坷坷,需要我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如果能夠做到這些也許就逐步達到至善的境界了。也就是需要我們:能夠確立目標,堅持不懈,不驕不躁平心靜氣,隨處安穩(wěn),深思熟慮,最后就有所得。
當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感覺慚愧,好像以前那個無目標,不能堅持,焦躁不安,心神不定的,不三思而行的我又浮現(xiàn)在我眼前,經(jīng)過歲月的洗禮,我漸漸明白自己的錯失。以后用這個標準來要求自己,先從每一天開始,確立目標,堅持一天,不驕不躁,慢慢做好,遇到事情能夠深思熟慮,減少沖動的決定。然后逐漸再一個月的要求,再一年的堅持,其中堅持以及平心靜氣真的很難,但是仍然要克服自己思想中的“小我”,慢慢變成一個“大我”。
也許在堅持的過程會有懈怠,會有迷茫,會有堅持不下去的時候,我都仍然用: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來一遍遍提醒自己。
《大學》里面還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于普通的我而言,我對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這幾個方面尤為關注。
格物致知對于我來說就是對于自己從事的職業(yè)要能夠專精一樣,也能博觀約取。這需要不斷的更新自己的學習。如何格物致知這需要我用一生來回答,因為活到老學到老,我不知道答案在哪里,用一生來探索,也是其樂無窮。
我尤其看中的就是“正心”,也許長期以來總感覺心無處安放,總感覺自己的心定不下來,也不知道安放在哪里,沒有標準,總是言不由衷或者身不由己,也許就是沒有正心。
如何正心?就是不讓一些負面情緒(發(fā)怒,恐懼,好惡,憂患)左右你,反觀自己也是經(jīng)常被這些情緒所左右,遇到不順心的事情總是怨天尤人,遇到災禍臨頭也總是惶恐不安,遇到自己喜歡別人不喜歡的`也不能克制自己等,也許長期以來受到這些情緒的影響,心逐漸不正了,逐漸被情緒所控制,漸漸的越來越情緒化。做事情要日日新,同時正心也是如此,逐漸把負面情緒漸漸減少,讓正心逐漸顯露,或許就少了很少言不由衷或是身不由己。
同時正心還要明白: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每個人能夠客觀的看待自己身邊的人尤其是自己的親人,能夠時時刻刻用旁觀者的眼光來看當局者的人與事,需要的也是正心。不偏不倚,不偏不廢也許就是正心最好的解釋。
每個人的生活都離不開生活開支以及消費,如何讓自己的生活不斷活水來。讀了《大學》就明白:生之者中,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也。也就是讓我們能夠生產大于消費,間接告訴我們要勤勞致富,不要妄想一夜暴富,不勞而獲。
《大學》里面的精神財富遠不止我提到的這些,每個人閱讀以后都有不同的體悟,只要能夠把這些體悟能夠身體力行,讓生活日日新,又日新,那么我們的生活就更加美好。當我們每天變化,每個月變化,每年都變化,日新月異的變化,也許我們就逐漸到了至善的地步,就與凡塵俗世一些負面情緒告別,讓自己的生活更加清凈與平淡。
讀《大學》有感 篇14
為了明確大學究竟要如何度過,于是我到圖書館翻閱了很多相關書籍。其中有一本書令我如夢初醒,深有感悟。這本書是一個25歲的董事長給大學生的18條忠告,題名是《讀大學,究竟讀什么》,這不是一本東平西湊的大學生指南讀物,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原創(chuàng)書稿,這本書針對大學生面臨的各種問題做出了獨到的分析,讓我對自己的大學生活開始重新反思。
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與非大學生最主要的區(qū)別到底是什么呢?我們如何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呢?這都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我們每天的生活看似枯燥、無聊的學習理論知識,但如何看待與掌握理論知識會讓我們成就不同的人生。在大學的課堂上認真聽講對于許多大學生來講已經(jīng)相當困難了。課堂上老師“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默許下,更多的學生開始明目張膽的玩手機、聽音樂、看小說,上課的黃金時間就這樣從我們身邊悄悄溜走。但很多人卻不自知,還為這節(jié)課輕松度過暗中竊喜。其實上課開小差讓我們錯過了很多機會。如果你確實對那堂課不感興趣,你原本可以利用那節(jié)課做其他隊你有所提高的事情。反過來你認真聽講,老師可能在不經(jīng)意間向你傳遞某個信息,這個信息在你今后的學習、工作中用得上。而且當你跟隨著老師的思維,你可以對課本知識有更深的理解。這是一個思維訓練的過程。久而久之,當你獨立面對一個陌生的問題時,你可以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單純機械模仿的角度來考慮,這也是一個大學生和非大學生的主要區(qū)別。
我對原本模糊的問題有了更明確的認識。比如:我們平時應該看什么類型和誰寫的書。讀大學,必先讀大師。因為大師的思想依然經(jīng)歷了時間的檢驗,也對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相當大的作用。我對于“貧困”這個詞也有了更開闊的理解。由于我的家庭條件并不寬裕,因此在學校吃、穿、用度都比較節(jié)剩但有的大學生跟條件差不錯的,他們就不會想我一樣試試以省為原則。對于我的做法就會出言諷刺或者用異樣的眼神看著我。但是看了這本書之后我明白了,我自食其力,不鋪張浪費,有什么好自卑的呢?和別人攀比那完全是虛榮的`表現(xiàn),就算會被人瞧不起,就算看上去很土氣,那又有什么關系呢?大學時學知識的地方,又不是比闊氣的地方,也不是給皇帝選后宮佳麗的地方。所以在大學我們要形成正確的金錢觀,不過分追求金錢,合理利用金錢,做事有分寸,做到“儉以養(yǎng)德”。比爾.蓋茨尚且自己開車而沒有雇用專門的司機,我們一個毫無收入的大學生還有什么理由擺闊呢?節(jié)儉既是對他人勞動成果的尊重,也是個人修養(yǎng)的體現(xiàn)。
看完這本書之后,我強烈地感受到,我的內心太脆弱了,我還沒有足夠強大到面對生活的各種問題,因此我要不斷的學習和反剩既要學知識,也要學做人,做一個名符其實的大學生。
【讀《大學》有感】相關文章:
讀《大學》有感05-01
讀我的大學有感03-28
讀《我的大學》有感04-07
讀讀大學究竟讀什么有感06-19
讀大學的意義05-16
大學讀幾年?06-14
讀大學和不讀大學的區(qū)別06-22
《讀大學,究竟讀什么》讀后感01-20
《讀大學,究竟讀什么》讀后感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