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讀后感
更新時間:2023-02-05 17:49:57 心得體會范文 我要投稿
- 大學中庸讀書心得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中庸讀后感6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庸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庸讀后感1
在當今社會,現(xiàn)代的人的心目中對中庸的誤讀越來越深,大致形成這樣一些流行觀念:認為“中”就是不徹底,模棱兩可,即中間狀態(tài),走中間路線;認為“庸”即庸碌無為,即庸俗。中庸幾乎成為了迂腐、缺乏個性、不思進取的代名詞。其實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是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yǎng)、自我監(jiān)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yǎng)成達到至善、至德、至圣的理想人物。在我看來中庸之道不是僵化的,而是與時俱進的;中庸具有調(diào)適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功能,在社會學領域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中庸之道體現(xiàn)了中國儒學的最大的`普適性與永久的價值性,所以具有長久的價值而不會被淘汰。作者:趙芝瑾
中庸讀后感2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 。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今天看了中庸的.這句話,明白了不應總抱怨這里不好,那里不好,這里骯臟,那里黑暗,其實道永遠應該裝在心中,而肉身則要受些苦難和歷練,跳出來看世界,就會心懷慈悲,哪個人不是可憐種呀。所以任何地方都是最好的地方,任何時間都是最好的時間,君子在何時都應該安然自得。因為他知道這就是這個世界,這就是本來面目。
所以,身在何處都可以修道。小隱隱與林,中隱隱于市,大隱隱于廷。
人生不過是了悟道理的過程而已。
中庸讀后感3
本學期我的寒假作業(yè)之一是讀《中庸》,因為它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jié)晶。所以讀完之后感覺:書中的精髓將是人生道路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其中印象深刻的段落是:君子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地方,能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一般的人總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未深究。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
聯(lián)系生活實際感到: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需要我們用心的觀察分析才能了解,看待別人往往不能只看現(xiàn)象和表面,而是要深入其心靈,著眼于本質(zhì)。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教育。
中庸讀后感4
《中庸》之所以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并且使我受益匪淺,還是它那富有人生哲學的思想內(nèi)涵。《中庸》以一種樸實無華的語言,以一個個淺顯易懂的道理來啟發(fā)人們中庸之德的重要性,以及怎樣能夠朝中庸的'方向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格修養(yǎng)。全書自始至終滲透著一股厚重的儒家氣息。《中庸》開篇即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為教”,言簡意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的思想核心,是自我管理。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學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內(nèi)容并非現(xiàn)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養(yǎng)人性。
中庸讀后感5
《大學中庸》這本書包括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大學》,一部分是《中庸》,它們都是《禮記》中的一部分。
《中庸》是一篇重要的儒家哲學經(jīng)典文獻,它從本體論、主體論、倫理政治論、宇宙論四個向度展開了儒家哲學思想體系,經(jīng)道德本體作為始基,以道德主體作為核心,闡述了秉具天命之性的.人在社會和自然中的立身原則和行為規(guī)范,最終將天人、內(nèi)外之道歸結(jié)為一“誠”。
《中庸》接續(xù)孔子、曾子思路,繼承并改造三代天道觀,將超越而外在的、神圣的、具有德性并依據(jù)德性主宰人事的“天”進一步轉(zhuǎn)化為超越內(nèi)在的、作為包括人在內(nèi)的宇宙萬物之終極本原的道德本體。
中庸讀后感6
《禮記。中庸》中關(guān)于做學問是這樣講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辯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
告訴我們:要廣博地學習,詳細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別,切實地力行。不學則已,既然要學,不學到通達曉暢絕不終止;不去求教則已,既然求教,不到徹底明白絕不終止;不去思考則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絕不終止;不去辨別則已,既然辨別了,不到分辨明白絕不終止;不去做則已,既然做了,不確實做到圓滿絕不終止。
的確,《中庸》中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